2020年12月12至16日,为纪念王阳明先生诞辰548周年和阳明先生到广西493周年,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阳明文化委员会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政府、宾阳县人民政府、武宣县人民政府等举行的阳明文化书画展暨阳明文化高峰论坛系列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南宁市、宾阳县和梧州市隆重举行。
12日上午,纪念王阳明先生诞辰548周年高峰论坛在南宁市维景荔园国际酒店东盟厅,为广西阳明文化活动周拉开序幕。开幕式上,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阳明文化委员会会长、阳明先生二十二世孙王梅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副主席张文学分别致辞。
12日下午会后,与会嘉宾一同参观考察了位于南宁市青秀山的“阳明先生过化之地”,王梅林会长领读“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以示对阳明先生的纪念和尊崇。
13日上午,与会嘉宾到宾阳县考察,受到宾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热情接待。王梅林会长一行不仅对宾阳中学和阳明先生曾经亲自购置土地建设的敷文书院进行参观考察,该书院是阳明先生教育思想和为广西文教事业发展贡献的有力证明。王梅林会长一行对宾阳中学多年来将阳明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由委员会授予该校“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阳明文化委员会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14日上午,“纪念王阳明先生诞辰548周年阳明文化书画展暨论道•王阳明先生在梧州”活动在梧州市开幕,梧州市委书记全桂寿出席并致辞,出席活动的本地领导还有梧州市长钟畅姿、梧州市市人大主任谢凌云、梧州市政协主席黄振尧、梧州市宣传部长、常委黄恩等。
全桂寿书记对与会嘉宾表达热烈的欢迎并指出,西江通五省,总汇在梧州,这里区位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已有41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城史。中国第一个总督府设在梧州,王阳明先生曾任两广总督,充分体现了梧州在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地位等。最后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继续为梧州研究、弘扬阳明文化建言献策、贡献智慧,梧州将全力做好服务,为大家来梧州开展研究讲学,提供更多便利,创造更好条件,在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中展现梧州形象。
王梅林会长表达了对梧州市委市政府支持阳明文化发展及各位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王梅林会长在致辞中表示,1527年12月,王阳明先生来到梧州,开府议事,在其思想相当成熟后来到广西,既平定思田叛乱又平定八寨大藤峡区域的匪患。所到之处大兴教育,创办社学、县学和书院,过化了梧州,过化了广西。一切从梧州开始,一切从梧州出发,为地方兴隆安定,民族团结,长治久安做出极大贡献。493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梧州市举办阳明文化书画展暨论道-王阳明在梧州系列活动,这在广西阳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颠覆性,意义重大并产生深远影响。在通过书画艺术作品创作表现形式,使艺术创作成为传播阳明文化的有益补充。阳明心学是阳明先生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过去阶段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对阳明文化正本清源,树立阳明思想研究的新标杆,突出特色,更好地走进人民、服务人民、解决人民实际问题和所需,使得阳明文化普惠大众。
14日下午和15日,与会嘉宾参观考察了在建的梧州三总府、梧州市博物馆、龙母庙、泗洲岛、李济深纪念馆等。
参加本次系列活动的专家学者和嘉宾还有: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爱梅、浙江省儒学会会长、《王阳明全集》主编吴光教授、中央党校创新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高宏存教授、贵州师范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余怀彦教授、贵州省原人大副主任、省文联主席顾久、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黄云龙、宁波市政协副主席、宁波市王阳明文化促进会会长陈利权、绍兴市王阳明研究会会长张校军、余姚市书画院副院长计文渊、余姚市姚江文化研究会会长诸焕灿、武宣县县长吴孝斌、中国明史研究会阳明研究分会副秘书长董华、吉安市王阳明研究传播中心主任刘庆华、绍兴市文史馆副馆长李永鑫、吉安市青原区文物局长胡笃鹏、崇义县社科联主席郭坚、修文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宋安辉、修文县文联主席李半只、陕西省阳明学会会长王海峰、大余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邓思喜等出席并分别做了发言。
为了本次活动的举行,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阳明文化委员会用心尽力协调各地,得到了各地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梧州市人民政府、宾阳县人民政府、武宣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这次全国性的阳明文化论坛及相关活动规模及影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上的首次,在广西阳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也为中国阳明文化的发展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中国阳明文化离不开广西,也不能没有广西,这次会议及系列活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农业科学网:始终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编审:周玥
终审:周秋连
法律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均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向读者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经核准后我们会及时做出处理!
(1)凡带“农业科学网”电头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视频,版权均属农业科学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媒体、网站,使用稿件时必须保留原电头“农业科学网”,并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科学,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本网转载的稿件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报道”或“稿件来源:****”,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作者在10天内来电或来函与农业科学网联系。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农业科学网所有!
联系电话:010-57123792 网监:13718281038 邮箱: rdb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