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网江西消息(周秋连 常魁星 通讯员陈洪胜 马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坐落于江西上饶经开区一片山湖之间的汽车试验场项目,机车轰鸣,一体化施工紧锣密鼓;网联测试,智能化设备无缝对接,
处处涌动着复工达产、满弓紧弦的施工春潮。
敢闯敢干变蓝图为现实
“大年初六大家都基本到位,都想着复工复产的事,都铆足劲在年内干完主体工程!”中交一公局五公司上饶新能源智能化汽车试验场项目经理沈金田的话语中透露着对团队凝聚力的自豪。他负责的项目是国内首家以PPP模式实施的汽车试验场建设项目,也是国内第一家将智能驾驶测试与传统测试相融合的大型综合类对外运营的试验场。
中交一公局集团坚持高目标导向、高水平建造,立志争当行业领军者、标准贡献者,立足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战略定位。两年来,项目团队以先行先试、敢闯敢干的意志魄力,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将一座现代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汽车试验场,从美好的设计蓝图变为生动的建设现实。
从项目制高点向四周俯瞰,面积达到6200多亩的试验场施工现场,如同一场不见硝烟的战场。沥青水稳混凝土、运维服务区、智能网联测试区、功能测试区等核心功能区星罗棋布,主骨架呼之欲出。总长7.19公里的高速环道已经闭合成环,既像镶嵌在大地间的“曲别针”,展示着优雅的弧线,又宛如巨大的臂弯,将偌大的试验场紧紧拥抱在一起。遥想建成之时,汽车飞驰,智能网联,科技领先,青山绿水早已变成金山银山。
“软硬兼施”实现“圈地运动”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忆两年多来项目团队攻坚克难的岁月,沈金田不无感慨。重丘陵地带的独特地质地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施工难度。通常同等规模的汽车试验场,土石方量一般在200万立方米左右,而该项目总体方量达到惊人的1600多万立方米。这是国内试验场施工史的最高记录。
任务再重也压不倒敢于担当的过硬团队,施工再难也难不倒勇于创新的优秀集体。从2021年9月开始,沈金田带领项目全体员工盯着硬骨头任务上,迎着卡脖子难题干。针对“强风化”地质构造变化多方量大和绿色施工管控严标准高等难点因素,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多点开花的策略,发挥地裂机、岩石臂和大型耕机等大型设备的联合施工优势,以台阶开挖、“软硬兼施”的方式苦干实干巧干,削平山头,填平山坳,在一年内抢通4车道高速环道,拉通主线骨架,实现“圈地运动”的突破性进展。
项目施工再紧也从来没有放松对技术质量的严格要求。每前进一步,同步实施超载预压等措施。据专业检测数据表明,该项目路基压实度达到96%,深得专家认可。路面平整度一直控制在1至2毫米范围内,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主要检验汽车耐久可靠性及整车性能的高速环道弯道最大倾角44.43度,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精心施工“一体化”认证
目前国内汽车试验场领域唯一天然的高架桥,是该项目团队巧妙借助原有地貌建成的混凝土箱梁桥,集成了城市、乡村、柔性测试区等多样式区域。在硬件方面,智能网联测试区实现5G网络、高精度地图定位全覆盖,采用“5G+北斗技术”。通过建设17座基站,进行车辆试验和信号感知,主流高端智能化感知设备一应俱全,为数据中心分析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在软件平台方面,通过数字孪生综合管理平台以1比1的模型,实时反映在数字化界面上,为应对超速、行人横穿、避障等突发情况保驾护航。
上饶汽车试验场,是沈金田参建的第六个同类型项目,也是令他记忆最深刻的一个。2013年,当他从传统的高速公路施工现场,转战汽车试验场项目时,没有想到未来的10年他会经历人生中无数次的挑战。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江苏盐城汽车试验场,他带领团队完成连续摊铺60小时的施工纪录,创造全球无缝衔接、没有断点的奇迹。采用“轻质型泡沫土”新材料,打破工期瓶颈,一举填补国内施工空白。此后,他又奔赴安徽、新疆等地,将一座座现代化的综合试验场留在了那里。专业是越干越精,品牌是越擦越亮。沈金田所在的中交一公局五公司2015年成立汽车场分公司,2022年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协会理事单位,融入了他的智慧汗水和价值贡献。
“干好高速环道土建主体工程、协同推进智能网联测试区建设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加速环道曲面摊铺等施工步骤将是重中之重!”沈金田信心十足的说。他严阵以待,百战不殆。项目生产在有序推进,项目环道曲面摊铺将采用全球唯一类型的德国SMB专用设备,每一个技术细节、施工环节都至关重要,要精心实施。高速环道、动态广场、强化耐久路、智能网联测试区等16个子模块,各种道路设施总长度超过75公里,包含118种典型特种路面的上饶汽车试验场,智能网联测试系统完备,项目以“安全、保密、智能、生态”为设计理念,融合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一体化”检验认证。国内技术最先进、生态最友好、管理最智能的汽车综合试验场正在建成,将给汽车最好的安全、舒适性能全面测试。
农业科学网:始终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编审:周玥
终审:周秋连
法律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均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向读者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经核准后我们会及时做出处理!
(1)凡带“农业科学网”电头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视频,版权均属农业科学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媒体、网站,使用稿件时必须保留原电头“农业科学网”,并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科学,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本网转载的稿件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报道”或“稿件来源:****”,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作者在10天内来电或来函与农业科学网联系。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农业科学网所有!
联系电话:010-57123792 网监:13718281038 邮箱: rdb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