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可山本刊记者陈德龙)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食品药品监管问题,山东省沂南县突出网格化平台优势,深度赋能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初步建立起依托网格化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调动业委会、物业公司、小区网格员、街巷网格员、公益岗五种力量,推动食药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居民诉求、安全隐患等多项问题治理的“1+5+N”网格化新模式,真正用信息化、系统化推动实现智慧监管。
一、坚持党建引领,构建网格化食药安全新体制
面对城区面积大业户多,监管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在推进食药安全监管网格化工作过程中,沂南县坚持党建引领,以九个城市社区党总支为依托,统筹五大社会力量,街道、农村社区、自然村、城市社区、居民小区五级网格纵深自上而下,60个网格党支部核心布局,对基层治理实现全覆盖,构建起新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监管体系。
结合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分层分级包保工作,809名网格员和205名村级干部各司其职,对发现的问题隐患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汇总,督促相关责任人处置并协助其解决,同时反馈社区居民;上级网格督导下级网格责任工作落实情况,完成上级网格交办的其他任务上报,实现上下联动,信息互通。食药安办配合党工委、办事处制定网格化工作考核方案,根据考核结果对部门和网格员分别落实奖惩措施。部门考核按照正向赋分和反向扣分相结合的方式,对工单办结率、满意率、退件率等进行量化考核。对网格员在全面建档、日常巡查、问题上报、事件处理、重点任务、宣传教育等基础性、保障性工作的落实情况实行反向扣分。
实现多网融合,搭建信息化食药监管新平台
面对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等新情况新任务,沂南县紧紧抓住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先后投入500余万元,通过整合协同办公系统、12345热线、应急视频系统、综治平台功能,按照精准、实效、快捷、方便的原则,创新研发界湖街道网格化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全面融合辖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业务,建立起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精准管控的信息化指挥平台。
平台以网格化管理体制机制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环境,集成基础地理空间、网格和部件等多种数据资源,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食品药品等社会管理事务的动态监管、处置、统计和分析等功能。它整合吸收多渠道反映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对比分析等方式,多方收集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中的问题、短板,利用网格化信息平台对问题实现分流交办、即时推送、限时催办,真正实现群众诉求有人应、上报事件有人管、重点部位全覆盖、突发事件快处理、食品安全有保障。
同时,平台接入政府公共服务、各类社会事务服务等涉及民生的高频应用内容,实现便民服务信息共通、资源共享。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社区小区延伸,切实提高应用效能,更好地为居民群众提供各项社区服务。居民通过手机端随时对身边发现的食品药品问题进行实施举报,实现群防共治。
聚焦为民服务,探索系统化食药安全工作新模式
(一)建立网格事件发现、处置、评价闭环运行机制。一是着眼于问题发现。网格员通过巡查发现问题后,通过“村呼乡应”机制,用工作APP及时上报网格化管理中心,居民业主、外卖小哥等发现身边的食药安全问题后,也可使用“沂南e家”手机APP进行上报,同时网格员坚持日常走访服务,及时更新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基本信息。二是聚集于分流处置。信息平台通过人工和智能分拣到相关职能部门终端,职能部门根据平台中心传送的指令,并根据反映问题的定位,及时解决问题,办理情况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传送至指挥信息平台中心。三是闭环于评价反馈。中心自动将办理情况反馈到反映问题的居民和网格员,如居民对办理情况不满意或未办结,可再次反映,平台中心继续下达指令督促相关部门落实。自实行网格化治理以来,共排查处置食品药品安全风险598条,真正实现了工作重心端口前移,各类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的目标。
(二)学习培训常态化,推动两个责任落实。食品安全的根本在于生产经营者守法合规。为此,平台协调食药安办及相关职能部门,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学习食品药品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开展知识培训,组织观看警示纪录片,从严遵守操作规程,杜绝交叉污染,确保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符合卫生要求,增强食品卫生安全意识,防患未然。按落实“两个责任”要求,对包保干部进行包保培训,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任务承诺书》,包保干部及时填写《任务清单》,对从业人员健康证明、设施设备配备使用、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以及食品加工场所、设施设备、餐用具等清洁状况进行检查,确保包保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坚决筑牢食品药品安全底线。
农业科学网:始终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编审:周玥
终审:周秋连
法律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均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向读者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经核准后我们会及时做出处理!
(1)凡带“农业科学网”电头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视频,版权均属农业科学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媒体、网站,使用稿件时必须保留原电头“农业科学网”,并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科学,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本网转载的稿件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报道”或“稿件来源:****”,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作者在10天内来电或来函与农业科学网联系。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农业科学网所有!
联系电话:010-57123792 网监:13718281038 邮箱: rdb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