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两会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阐述了下一步乡村振兴的重点。提出三个关键词。此前,在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李强总理也曾多次对乡村振兴作出指示。今天,一起回顾李强总理关于乡村振兴的三个关键词、三个价值、三个空间、三个趋势、12个方法论,与您共同学习!
NO 1 三个关键词 全面、特色、改革 李强表示,乡村振兴下一步要关注三个关键词。第一是全面,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全面彰显乡村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第二是特色,中国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此各地必须因地制宜,保护好、传承好地域文化,不能搞成千村一面;第三是改革,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来促进乡村振兴,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我们一定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三个价值 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 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现场推进会在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李强指出,要准确把握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特点,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在价值取向上,要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这“三个价值”。要为城市核心功能提供战略空间,承接更多元和高能级的经济发展功能。依托超大城市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更加有效地走科技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之路。充分发挥乡村就近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超大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使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荷叶、秋天的稻花、冬天的麦苗成为令人向往的好风景,让广大市民更好感受农耕文化、田园风光、自然之美。 三个空间 新城、镇域、乡村 三个趋势 空间稳定、地域凸显、功能复合 李强指出,在发展阶段上,要认清空间稳定、地位凸显、功能复合这“三个趋势”。乡村空间正在由不断收缩向基本稳定转变,乡村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显现,乡村对城市、对市民越来越不可或缺,从承担农产品保障供应功能向承担多元复合功能转变,由承担附属功能向承担核心功能转变。上海乡村已经具备优势凸显的条件、拥有乘势而上的机遇、积累蓄势待发的力量,正迎来大有可为的全新发展阶段。 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沉睡的资源变成农民致富和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李强指出,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要坚持规划先行,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有力有序开展工作。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放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示范效应,形成“政企结合、市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经营机制,让点上“盆景”变成面上“风景”。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有利于优化郊区空间布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农业集约发展,要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持续稳慎推进,注重抓好就业工作和配套建设,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要补齐短板、提高标准,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做实做优,加强文化、养老、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力量。 不断深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严格规范管理,有效排除隐患。要改革突破、放开搞活,释放资源价值,增强内生动力,把存量资产的文章做足,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沉睡的资源变成农民致富和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 12个方法论 ——2018年5月7日, 在金山区调研时强调 在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赴奉贤区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强调 ——2019年7月4日, 赴奉贤区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强调 ——2019年7月4日, 赴奉贤区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强调 ——2020年7月16日, 在云南考察扶贫协作情况时提出 ——2020年7月17日, 在云南考察扶贫协作情况时提出 ——2020年7月24日, 在嘉定区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指出 在整体布局上,要优化新城、镇域、乡村这“三个空间”。“五个新城”重在发挥聚集功能。 ——2021年4月9日, 在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现场推进会上提出 ——2021年4月9日, 在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现场推进会上提出 ——2021年4月9日, 在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现场推进会上提出 ——2021年4月9日, 在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现场推进会上提出
——2019年1月14日,
——2019年7月4日,
农业科学网:始终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编审:周玥
终审:周秋连
法律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均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向读者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经核准后我们会及时做出处理!
(1)凡带“农业科学网”电头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视频,版权均属农业科学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媒体、网站,使用稿件时必须保留原电头“农业科学网”,并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科学,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本网转载的稿件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报道”或“稿件来源:****”,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作者在10天内来电或来函与农业科学网联系。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农业科学网所有!
联系电话:010-57123792 网监:13718281038 邮箱: rdb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