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胜乔
近日在微信群里和几位爱好乡土史的老乡闲聊邵阳近代人物,当聊到尹如圭时,大家都肃然起敬。
尹如圭本名国瑞,字景星,1918年出生于今邵东市流光岭镇桃花村。其父尹伊仲(1885~1951)是老邵阳县太一乡(古称太平一都,管辖区域包括今邵东市流光岭镇、团山镇全部及流泽小部分)团防局长,把持太一乡政权30余年,人称“太平王”。
尹如圭从小天资过人,诗词出色。17岁那一年(1935年)目睹蒋介石对日军不抵抗对红军实行围剿的时局,感慨抒怀,作《吊三闾大夫》一诗,其中有句云:“一卷离骚谁继响?江河万古不沉沦。”19岁(1937年)面对“七七事变”山河破碎的惨状,作《从军行》一诗:“男儿之驱长七尺,谁甘白头老书史;昨闻蓟北飞胡尘,跨上征鞍征万里。”
相比其父一贯反对革命,是国民党的“死忠粉”,尹如圭一生追求进步,是坚定不移的革命者。
尹如圭于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流光岭支部负责人。他一生当中有三段重要经历:一是早年在老家通过办报、开夜校等方式,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和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二是在1944~1945年日军侵略邵阳期间,他组织率领一支3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在家乡打击侵略者;三是1949年5月,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解放部队湘中第二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奉命率领部队在祁邵衡边境开展游击,牵制盘踞的白宗禧部队,策应南下的解放军正规部队解放湖南,直至当年7月英勇牺牲。
尹如圭三段重要经历奠定了他作为邵阳先贤的基础,尤其是抗战期间他在老家太一乡及周边率部痛击来犯的日军,为大众津津乐道。很多邵东人至今对一句话耳熟能详:“因为尹如圭积极抗日,使太一乡成为当时邵阳唯一没有被日军进犯的地方,成为邵阳的净土。”
抗战时期的太一乡真的没有被日军“进犯”过吗?
为弄清真相,笔者曾特意查县志求证。1996年出版的《邵东县志》中有“尹如圭”传,其中有如是记述:“民国33年秋,日军侵犯邵东地域后,尹如圭率抗日游击队,昼伏夜出,出奇制胜地给以抗击。太一乡没有受侵略者的进犯,乡民称太一乡为‘太平乡’。”
县志是本县权威志书,既然它这么说,不由得不让人相信。因为这个缘故,笔者、包括一些爱好家乡史的老乡在谈到尹如圭抗日时,也偏信此说。日前一位在著名央媒工作的邵东老乡写了一篇文章,他也说,因为尹如圭积极抗日,使日军对太一乡“久攻不下”。但是此说遭到邵东流光岭老乡、湖南省档案馆原副馆长、教授级研究员禹丁华否定。
禹丁华老师指出:“看了此文,觉得有一点需纠正,就是日军对太平(老太一乡——编者注)‘久攻不下’的表述不准确,且易产生歧义。久攻不下,那是没打进太一乡呀。事实是,日军不仅打进了太一乡,且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太一乡与其他地方的区别,只是水东江与佘田桥等地成立了维持会,表面上臣服了,而太一乡成立了抗日游击队,一直与日军抗争。不知写这句话是受了谁的影响?我记得网上曾有一文,题目忘记了,说太一乡是未被日军攻陷的‘净土’。此文造成一定影响。我一个姨外婆44年在太一乡神仙岭下遭日军强奸,我姨外婆的妈妈去拉抢,头被日军砍了一军刀,饶幸不死,但也九死一生。但我与姨外婆的孙子说起这事时,他一面惊讶,说不可能吧?不是说太一乡是净土吗?可见这文章造成了恶劣影响。”
禹老师还强调:“日本人抢掠太一乡多次,就我家族来说,我外公被日军抓过挑夫,我一个姨外婆被日军强奸,我外母及我母亲都‘走过日本’(听闻日军来犯,逃进深山躲避——编者注)。就村邻说,我邻居的丈夫被抓挑夫后被日军烧死,我德顺堂小组也有一个叫乔大娘的妇女被强奸。农和一个叫虎生的,见其妻被日军强奸,他从躲藏出来拉抢,也被日军抓夫后烧死。麻公牌也有一个人被‘抓伕’后遇害。在今永华村塔脚底村,抗日游击队与日军干了一仗,遭伏击的日军死了三个,估计是尹如圭的游击队干的。就我所知就有这许多日军侵犯太一乡的事实,其他的罪恶当是罄竹难书了,怎么能说久攻不下呀。”
另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老乡禹忠军指出:“说日军攻太一乡久攻不下应该是有些牵强。一是您(禹丁华)说的那些详细资料足可明证肯定被攻破过;二是我父母在生时也多次跟我讲过走日本的事,我母亲说小日本来了后,村里的老百姓都跑到我村靠双峰的一个大山里躲了好多天。我父亲当年是一个技术精湛的木工,他说走日本的时候,周围老百姓都跑了,他找不到木工活干,为了养家糊口,他曾跟随挑夫队从崇山铺挑一担棉纱去贵州,回来时再挑一担筒油回崇山铺卖掉,来回大概一个月,非常非常辛苦,但赚来的钱养个三四口人之家基本没有问题。所以只能相对地去看待,太一乡因为有尹如圭父子坚持坚定抗日,小日本虽然多次进犯,但也未占到任何便宜,比起那些被攻占并组织维持会的地方,老百姓受的苦难可能要少好多了。”
禹忠君先生还补充说,“我还听我父亲讲过,当年和尹如圭一起对日军打游击的还有一支国军。这支国军是从衡阳方向败退过来的,大约有500人左右,领头的听说是一个国军师长,驻扎隐蔽在崇山铺境内、靠汪塘、水东江的白竺寺内,这个白竺寺是团山李家开派宗寺,当年非常豪华,尹伊仲尹如圭父子主动联合这支国军一起抗日,尹氏父子出钱出粮,国军出人出枪,有时正面抗击,有时背后偷袭,打死了不少小日本。据说尹氏父子和这个国军师长还结下了很好的朋友关系,尹如圭从国军那学到不少军事知识,国军撤退后还送了一些枪弹给尹氏父子。这些细节我只听老人说过,但从未在书本上看到过。”
当我对禹丁华老师指明,说太一乡是未被日军攻陷的“净土”,包括1996年出版的《邵东县志》也是这么说时,禹老师深感震惊。他表示,县志犯这样的错误,不可原谅。那篇“净土”文章,还是个人所为,其影响不可与县志相比。
关于“抗战中的邵阳太一乡,究竟有没有被日军进犯过?”的问题,至此水落石出。
笔者最后想强调的是,作为县人、特别是修县志的人,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讴歌家乡的先贤,但是,我们在记述他们的相关事迹时,务必求真务实。要像《登徒子好色赋》中所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只有做到秉笔直书、恰如其分,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发挥它们对资政、教化、存史的价值。这也是对历史和对先人负责的态度。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听说县里准备重修县志,希望能匡误纠偏,根除谬传。
农业科学网:始终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编审:周玥
终审:周秋连
法律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均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向读者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经核准后我们会及时做出处理!
(1)凡带“农业科学网”电头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视频,版权均属农业科学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媒体、网站,使用稿件时必须保留原电头“农业科学网”,并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科学,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本网转载的稿件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报道”或“稿件来源:****”,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作者在10天内来电或来函与农业科学网联系。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农业科学网所有!
联系电话:010-57123792 网监:13718281038 邮箱: rdb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