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情智学校是一所国内率先倡导情智双优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多元发展的特色民办高中。
我校于1997年创办,建有教学实验楼、文化展览馆、体育馆、心理辅导室、书画室、舞蹈室、开放式书屋、多媒体报告厅等,硬件设施一流。同时,我校秉承“自尊、自强、自律;成人、成才、成功”的育人理念,干部队伍以身作则,名师云集,行为世范,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每一位进入情智学校的学生得到情智双优的素质教育和特长训练的成才发展。25年来,校长徐海宴始终牢记“为国育才、为民办学”的初心和使命,并以其首创的情智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情商智商双向开发,素质特长全面培养”的办学思想,实施情智“十个一”育人工程。[即通过高中三年培养学生拥有一个崇高的理想信仰、一个高尚的道德人格、一个高等的情智素质、一个特别坚定的宏伟志向、一个特别厚实的文化积淀、一个特别流畅的文笔表达、一手书法字练好性格修养、一套太极拳(操)练好身心健康、一个兴趣特长练好高雅情操、一所理想大学的录取实现文化深造。]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上,为学生前途着想,为兑现家长期望,为国家需要培养栋梁,探索出情智育人的路径,使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以发展素质教育,办多样化的高中,不断创新。其中,以书法国粹文化培育情智双优人才,无疑是我校教育特色中的一个亮点。
一、充分发挥书法国粹文化的教育功能。
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书法作为一门学科,被纳入现代教育体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鲁迅最早提出“汉字三美”之说,即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执掌民国教育帅印的蔡元培则干脆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在当今新时代,伴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坚定文化自信,国家教育部陆续出台一个个文件,多次明确要求在中小学阶段开设书法课。普通高中美育新课标更明确指出,美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而中华文字从几千年前诞生之初就具有天生的艺术之美,以致由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延绵流长至今的书法,就是更具艺术审美价值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教学对高中生必备的美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与此相应的是,全国百余所院校也相继开设书法专业。因此,高中阶段书法教育前景广阔,意义重大。我校从2014年即开始开展书法教学活动,在以书法教育促进学生情商智商的开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及升考大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书法教育何以会促进学生情商智商的双向开发?众所周知,高中阶段是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重要阶段开展国粹书法教育,其作用显而易见:
第一,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书法之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不可少。书法的点画质地、线条姿态、字形组合、章法布白、神采气韵等等诸要素结合在一起,使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第二,可以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书法艺术举世无双,唯我国独有,为世界瞩目,连许多仰慕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也都纷纷投入到书法学习的热潮中。因此,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成为我们的使命,传播中国国粹书法文化,应作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担当。我校国际部同学将书法传播于海外,在与我校合作的美国缅因中央高中文化交流时,现场书写经典名句,赠送美国友人,受到高度赞扬。
第三,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书法中蕴含着许多中国历史文化信息,书法艺术的演进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秦篆、汉隶、魏碑、唐楷、明清行草等等,每一书风莫不与其时代紧密相连,所以,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学生掌握了书法史,就更多地学习了中国历史,就能够更好地进入中华文化文明通道,看到博大深邃的历史之光,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第四,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学贵以专,静能生定。学书法,一笔一画需一丝不苟,一撇一捺都有讲究,这种在专注中静心的状态对于成长期的学生特别重要。学书法需平心静气,由此而能够修养身心,调控情绪,克服浮躁多动的毛病。象形文字能让学生左右脑都得到很多锻炼,从临帖到出帖,是学习领悟先贤文化智慧的过程,也是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第五,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字是人的脸面,不论是升入大学还是走向社会,一手好字会让你更好地展示自己,让你脱颖而出。书法作品既可作礼品馈赠,又可参展获奖。以此为媒介,你可以参加笔会,结交有文化、有品味、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遇到贵人提携,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人际关系的层次会逐渐提高。
一个会欣赏美、有文化自信、有爱国心且成绩优异的人,必定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其前途必不可限量,所以,学生通过书法的学习,会使自己的情商智商都得到进一步开发。
二、我校探索书法教学的独特之处有以下三点:
1、营造浓厚的校园书香氛围。如果说,站在校外,情智给人的印象是因开放办学而具有中西兼容之特色的话,那么,进入校内,情智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它的书法氛围浓。来自各方面的中外嘉宾都有这样的赞叹,学校的每一个办公室、每一间教室、每一处走廊楼道、甚至校内的一柱一石上,莫不都有名家的书法和篆刻作品,颇值得细细品味。更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专辟有一座红色文化纪念馆,将国粹文化与红色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打造出独特的红色经典。以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为主题的肖像印系列,一印一屏,再配以魏晋风格的小楷作注释,让人在党史学习中还能领略到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本校学生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经过装饰装裱,焕然一新,在教学楼大厅长年展示着,让学生有成就感。
2、强化书法教师力量。为了保障书法教学的顺利开展,我校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三人,兼职老师五名。其中,既有多年从事高中书法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新近从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在教学中,他们发挥各自的专长,老教师熟悉书法高考规律,对高考动向了如指掌,年轻教师反映快,接受能力强,与学生沟通方便,他们在书法教学中还会强调书法与文、史、地等相关学科的联系,让学生通过书法的学习,也能提高相关学科的成绩。他们配合默契,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从而取得优势的最大化,教学效果明显。
同时,为了丰富学校的书法教学活动,学校会经常邀请全国各地的书法名家,或为学生举办讲座,或为学生现场示范。比如,学校曾两次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及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著名书法家张荣庆,为学生讲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现场示范书法要领,受到学生热烈追捧。此外,学校还曾邀请中国书协理事、将军书法家王春新和中国书协及西泠印社一大批名家如韩天衡、余秋雨、徐本一、孟庆星、陈明华、樊利杰、黄德林、叶青峰、桂建民、程迟生、李海峰、葛振亮、韩勇、张助刚和雪君等,为学校题字或篆刻,并莅临我校与学生互动,创作示范,现场气氛热烈。尤其是有着最美“轮椅姐姐”之称的中书协会员刘晓清,她以自己凭借顽强意志刻苦学书法的故事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书法课,对学生触动和激励都很大。
3、吸纳优质书法生源。在各类艺术专业高考中,书法专业似乎一直不太引人瞩目,这不仅由于学生及家长不了解书法高考,甚至不少学校领导和老师也对书法高考一无所知。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动员学生学书法,无疑很难。我校则不同,由于我校大力宣传书法高考,校园书法氛围浓、师资强,再加之经常有书法名家到校开展交流及全省各种书法展和颁奖等活动,学生一进入我校,便无时无处不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知之深则爱之切,时间一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就产生热爱和喜好,因此,我校的书法课总会引起巨大反响,受到学生青睐。同时,由于书法专业在高校由二级学科升为一级学科,近年来,立志报考书法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
三、我校书法教学成效显著。
我校自2014年开设书法高考班以来,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书法教学思路。高一新生从篆隶入手,初步掌握中锋用笔及篆隶书的结字规律,重点在于识篆、记篆和用篆。高二阶段则以楷书、行书为突破点,注意其章法布局的不同规律。一进入高三阶段,则注重篆、隶、楷、行四体书法的综合训练,既要有临摹,更注重创作,临创结合,交替进行。由于此方法自成一完整体系,学生经过强化训练,短时间内都能有所提高,故我校学生的书法高考成绩在湖北省一直名列前茅。目前已有蔡梦婷、王思敏、黄红宇等二十余位同学前后被首都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湖北师范大学等一本院校录取。我校由于书法高考成绩突出,目前已成为河北美术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在湖北省内唯一的书法生源基地。
除了向高等院校输送书法人才之外,我校的书法教学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在湖北省教育厅教师书法家协会、书法报和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等联合举办的全省中小学师生书法大赛等活动中,我校的参赛学生均有不俗的表现,至今累计获奖达200余人次。其中,杨欢、王思敏、王羽、舒洋、蔡梦婷、龚卫仁等十多位同学还顺利加入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程立文、夏壮、黄红宇等十多位同学也加入湖北省教师书法家协会。由于组织有力,成绩突出,我校也因此多次获得湖北省书法家协会颁发的“年度优秀组织单位”称号,被中国文化促进会授予“湖北省书法特色学校”称号。
有人说,书法最能代表国学。也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因此,普及书法教育既是传承国学,也是在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十年来,我校不遗余力地推广书法教育,在以书法国粹文化培育情智双优人才方面,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民办教育中领异标新,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农业科学网:始终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编审:周玥
终审:周秋连
法律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均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向读者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经核准后我们会及时做出处理!
(1)凡带“农业科学网”电头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视频,版权均属农业科学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媒体、网站,使用稿件时必须保留原电头“农业科学网”,并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科学,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本网转载的稿件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报道”或“稿件来源:****”,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作者在10天内来电或来函与农业科学网联系。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农业科学网所有!
联系电话:010-57123792 网监:13718281038 邮箱: rdb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