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济宁市金乡县霄云镇针对邻里纠纷、劳资纠纷等领域的矛盾纠纷问题,有着突发性强且线索易片面甄别、断定难等特征。坚持抓早、抓小、抓反复,创新形成“主动靠前、及时捕捉、有效防范”的工作法,凝聚合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一线,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敞开大门”主动靠前,方便群众反映诉求。一是拓宽渠道。在办理12345等民生热线反馈问题的基础上,依托霄云镇“霄消气”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驿站,创新开通“群众诉求直通车”,(既每周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镇两委班子成员带领两名科级干部的中心驿站坐班制度,实现“面对面”倾听诉求、“点对点”纾解民忧。)持续开展特聘调解员“调解日”活动(既编制特聘“五老乡贤”调解员信息册,由群众依据自身诉求所属类别,采取“点单”方式向特聘调解员发送诉求,诉求发出后由特聘调解员通过电话、面谈等方式主动对接群众。)二是下沉平台。针对老年人、特殊人群体,往返镇村之间奔波劳累问题。在全镇行政村内设置33个村级调解室、综合协调室、边界调解“四联”工作室、心理工作室等功能室,实现“不出村”就可反映自身诉求。三是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为切实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重要作用,探索“人大联络站+”工作模式,采取镇驻地人大代表轮值坐班、各选区创建微信群“微心愿”等两种方式,“全天候”收集群众诉求。
二、“扑下身子”走访调查,及时捕捉群众诉求。一是破解矛盾诉求发现滞后性的问题。常态化开展大走访活动,建立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机制,开展驻企干部、工会工作人员联系企业、科级干部联系户等行动,实现由“被动接受诉求”到“主动收集民意”的转变。二是解决镇地广人多且在外人员不便反馈诉求问题。借助“和为贵”治理体系“微网格”模式,搭建“霄消气”网格化“前哨站”,组建“镇+管区+村”三级治理网格51个,“一长三员”网格服务团队33个,联合打造“霄消气”红色网格3+3≧50治理格局,每村3名网格志愿者结对3名党员,至少联系带动50户村民,进一步实现网格化排查与矛盾纠纷调解融合前置。三是避免矛盾诉求线索主观性、片面性问题。发挥公益岗、卫生保洁员、志愿者等群体群众身份优势,通过其从所处的“熟人关系”社会、所在的村社区等微信群、所参与的广场舞等休闲娱乐活动、所开展的志愿活动、为民服务工作中,及时捕捉到矛盾纠纷“导火索”、有效提取到矛盾纠纷“真线索”。起到将矛盾防范于未然以及有效还原事情原貌、准确甄别矛盾主体双方观点的作用。
三、“精准分析”有效防范,逐步减少类似诉求。在指定专人派发部门及时受理、有效处理基础上,为避免问题反弹或在类似问题发生。针对矛盾纠纷产生的时间、原因、主体和涉及领域等多项指标,运用大数据手段比对评估,在全镇业务部门、8个管区和33个行政村网格,按时推送“红、黄、蓝”四大风险等级预警信息。对虽暂时性化解但仍易扩大事态且影响范围较大的“红色预警单”,由镇党委主要领导牵头抓总,政法委员充分协调司法、信访、派出所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实施“一事一策”及时跟进,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并组织全镇所有村落开展类似问题摸排行动,发现类似问题及时上报,召集人员做好前期工作。对于已经处理但仍易发生反弹的事件“黄色预警单”,由村党组织书记会同所包保网格员、党员、“五老”同志,进行常态化走访,发现倾向性苗头,及时上报并做好“二次调解”等工作。对于事件已经处理且涉事主体满意且有重要价值的“蓝色预警单”,及时归纳总结经验做法,编入工作案例档案,便捷镇域内学习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