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清水润北国,田畴沃野尽丰景。丰收承载希望,光影筑就梦想。11月5日,2022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隆重开幕。
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古称“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长淮之源、伏牛之脊,物华天宝、玉润花香,四圣故里、人杰地灵,南水北调、源起南阳。南阳市域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71万,2021年经济总量4342亿元。先后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中国月季之乡”“世界艾乡”“中国玉雕之乡”美誉,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新明确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南阳是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三顾茅庐、羊续悬鱼、盘古神话、牛郎织女等典故或传说皆发源于此。南阳是农业大市,自古被誉为“中州粮仓”。今年夏粮产量86.7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九连丰”。月季、玉兰、艾草、猕猴桃、香菇等生产规模均居全省第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月季和艾草特色产业,制定、实施倍增计划,2021年月季和艾草产业年产值分别达30亿元、11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和70%。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127%,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移民群众,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比2015年翻一番。
中国农民电影节是农民的节日、电影的盛会。办好农民电影节,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的实际行动,又是丰富南阳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更是对南阳“三农”高质量发展使命的充分肯定,必将成为宣传南阳、推介南阳的重要窗口和名片,进一步助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2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以“乡村振兴新征程 光影增辉二十大”为主题,采用多地联办形式,开幕式主会场设在河南南阳,“丰收庆典”主会场设在安徽,分会场设在四川等地,从而形成“一节两地、主分结合、系列展开”的欢庆局面。
农民节日农民办,农民节日为农民。本届电影节还邀请影视创作者、制片机构、发行放映单位和基层放映员举办乡村电影发行放映大会,为农村题材影视作品提供展示的窗口、交流的平台、合作的通道,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传承以往优秀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全新的规模、布局和构架与观众见面;举办“乡村振兴 光影方城”公益电影行放映活动,为农民朋友播放精彩影片;组织乡村采风与特色农产品展示,充分展示南阳乡村发展新变化、乡村振兴新成就,加大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宣传推介力度,助推更多农特产品走出南阳。同时,开展公益助农直播,打破农产品销售的区域限制,提升特色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和销量,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
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在南阳市成功举办,给亿万农民奉上了精彩的光影盛宴。电影节不仅成为展示“三农”发展成就的窗口、传播中国优秀农耕文化的载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平台,而且进一步激发了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汇聚磅礴精神力量。电影节期间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中国农民电影节成为“三农”影视的百花园、惠农强农的百宝箱、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据悉,南阳已经连续举办两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去年9月,南阳市在渠首淅川成功举办第四届农民电影节,公域流量达到了10亿+,得到了全国关注及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入选“2021年中国电影大事记”。来自全国的电影人代表再次相聚南阳,不仅架起社会各界了解南阳、认识南阳、推介南阳的桥梁纽带,必将引导优质影视资源集聚南阳,吸引更多影视人才和企业到南阳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将极大提升南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南阳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积极作用。据了解,中国农影数字藏品馆利用区块链技术,今年首次为电影节制作了纪念海报数字藏品,以数字科技记录时代光影,繁荣乡村文化。
2022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由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司、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主办,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电影局联合指导,中共南阳市委、南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农影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电影部、中国电影家协会农村电影工作委员会、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专业工作委员会、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中共方城县委、方城县人民政府等单位承办
国家乡村振兴局 2022-11-06 18:58 发表于北京
编审:周玥
终审:周秋连
法律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均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向读者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经核准后我们会及时做出处理!
(1)凡带“农业科学网”电头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视频,版权均属农业科学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媒体、网站,使用稿件时必须保留原电头“农业科学网”,并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科学,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本网转载的稿件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报道”或“稿件来源:****”,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作者在10天内来电或来函与农业科学网联系。
联系电话:010-57123792 网监:13718281038 邮箱: rdb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