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中国网湖南消息(郭远乐 宁建华 李琳) :邵东市灵官殿镇白鹿村被誉为湘中红色土地,具有非常丰富、厚重的红色资源。近年来,该村立足实际,围绕著名的衡宝战役等红色历史,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红色名村,将乡村治理与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土地利用等相结合,让红色资源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助推器。
白鹿村党支部书记罗珊华
灵官殿镇白鹿村位于灵官殿镇东南部,坐落于巍峨的大云山脚下,依偎于蒸水河畔,是一个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村庄。
1949年10月7日,“衡宝战役”就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打响,解放军四野45军135师孤军深入,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桂系军重围,其余部队陆续突进。在中乡雷打石(衡宝战役中135师牺牲在此的烈士有13位)、泥口坳(白鹿山)(衡宝战役中158师牺牲在此的烈士有100多位)、神前洞、多福岭、长峰岭、张家排等地发生过大小数十场激烈战斗。在灵官殿镇这块热土上,有60多处烈士墓,1000多名无名烈士长眠在此。
2017年,白鹿村党支部牵头捐款近15万元,修建“雷打石”烈士纪念陵园,四年以来不间断地修缮,现在“雷打石”烈士纪念陵园已初具规模。2021年上半年,雷打石纪念陵园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接待了省内180多个单位和个人,接待人数近三万人。邵阳市县区以及邵东市机关党组织在内的200多个单位和团体,纷纷到雷打石纪念陵园前举行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聆听讲解员讲述当年衡宝战役在灵官殿的战斗历程,追寻革命足迹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还有烈士后代亲戚以及子弟组团前来进行吊唁祭奠活动。
2020年又修缮了泥口坳(白鹿山)烈士墓,白鹿村党支部这一系列活动为当地群众开展追忆缅怀英烈,开展青少年教育提供了方便和实地。
村党支部围绕“看得见、记得住、传得开、融得进”发力,挖掘红色资源,提升红色文化吸引力;讲好红色故事,提升红色文化感染力;搭建展示平台,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开发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发展力。
现如今,走进白鹿村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为了做好灵官殿镇红色文化“后半篇文章”,白鹿村陆续对衡宝战役中的战场旧址进行复原和提升改造,与文化创意、红色教育、乡村民宿、观光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红色+生态农业”、“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模式,打造特色农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红色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中的特色优势资源,新时代保护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和价值。”村党支部书罗姗华说。
时光流转,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尽,近年来,白鹿村传承衡宝战的精神,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和种植产业,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如今的白鹿村,村庄美了,村民乐了,这片曾经历经战火洗礼的红土地正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白鹿村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与红色文化建设充分结合起来,将“红色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中,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有故事、有温度、有记忆的美丽乡村。
近年来,白鹿村为20户五保户、低保户、无房户建集中连片安置房。为解决全村525户2000多群众饮水问题,安装好了饮水净化处置设备。新安装和升级改造路灯170盏。同时对双桂片村道扩宽改造,新修云公祠至白鹿山盘山公路,全村硬化公路共15.8公里,村里有识人士捐款50余万元,这一举动极大的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
2019年至今村上新栽油茶和重复培育林老油茶250多亩,正常情况下每年可采摘油茶果近4万斤,集体经济收入达10余万元。同时,村里围绕市场需求,规划筹建一个年产3000余尾土鸡的养鸡场。白鹿村“村支两委”将继续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品种品质,实行标准化种植,品牌化管理做好文章。
随着文旅产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让村里的集体经济有了稳步的提升。如今,新建了村部、文化广场,总面积共计1800多平方,新安装20多套群众体育健身器材,购置了音响和图书3000多册。打造“创百”工程,开办老年学校。2020年符合“湖南省创建百岁健康村”示范单位。每年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健康检查两次,每年评比“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活动。同时申报“中乡白鹿锣鼓”为非遗项目将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5年来,白鹿村先后荣获省创建百岁健康“示范单位”、市精神文明创建指导委员会“文明村(社区)”、邵东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县村(居、社区)平安创建”等10余项荣誉称号。
下一步,白鹿村将继续努力营造红色文化氛围,讲好红色故事、唱好红色歌曲,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继续发展“红色+”,努力实现文旅融合、产业共生发展,促进全村村民生活富裕,已然成为白鹿村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农业科学网:始终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编审:周玥
终审:周秋连
法律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均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向读者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经核准后我们会及时做出处理!
(1)凡带“农业科学网”电头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视频,版权均属农业科学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媒体、网站,使用稿件时必须保留原电头“农业科学网”,并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科学,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本网转载的稿件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报道”或“稿件来源:****”,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作者在10天内来电或来函与农业科学网联系。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农业科学网所有!
联系电话:010-57123792 网监:13718281038 邮箱: rdb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