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豆杉协会会长周秋连访谈纪实
来源于:http://www.fangtanpeople.com/hangye/2084.html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作者:王鹏人气:15168发布时间:2017-09-11
聚焦中国网、时代商报(记者王鹏、欧阳富通讯员王玉香)联合报道:近日,中国红豆杉协会常务会长、黄宾虹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周秋连一行赴湖南调研考察。
期间,周会长专程前往湖南平陵清风传媒有限公司,与清风网总编、当代商报城乡观察栏目主任宁建平就传统文化、新闻采编等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在聊到了有关农业话题时,宁主编就红豆杉有关问题与周会长做了深度访谈。
宁主编:您是怎样接触到红豆杉事业的?
周会长:以前经常看书读报,电视网络看到有相关红豆杉的报道,也没有太大在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中央党校全国政治思想科学专业委员会的刁明理推荐下,使我对红豆杉有刮目相看之形态。原来,“红豆杉,属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正是鉴于这段渊源,在随后的时间,我就重力着手钻研于红豆杉的各类研究工作。
宁主编:您为红豆杉事业走访多少个有关于种植、加工场所?
周会长:走访、拜会的不知其数,也无法统计,全国各省的种植大户去了不少,如山东泰安张恒国的几千亩红豆杉林地,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大得惊人;还有山东临沂的郝玉彬的种植苗圃、重庆盛新海的贵州四川基地、浙江的临安的王汝银苗圃以及多个曼地亚育苗基地等。单就2015年国庆节期间,就对贵州的凯里、天柱、思南、长顺、凤岗、湄潭、遵义、安顺、望莫、六枝特区、郎岱、龙里等10多个县、市种植的几万亩红豆杉苗圃基地进行了细致的调研。
宁主编:你们协会现有教授、科研人才多吗?
周会长:我们有北大、清华对红豆杉研究的教授多名,合作、实验研究场所也有几个。像廊坊林教授的研究院就有十几位教授,其中70多岁的张振远教授还在为红豆杉事业默默付出,杨忠荣教授研制的复方紫杉醇浸膏就利用红豆杉与中医药结合治愈的很多种疾病达几千例以上。
宁主编:您对红豆杉事业的发展前景有什么样的构想?
周会长:都应该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种好、利用好红豆杉,让红豆杉造福人类社会。据我所知,红豆杉目前在全国各地上规模种植的已不少,但对红豆杉的利用却少之又少。红豆杉里面含有几十种比紫杉醇还珍贵的有效物质,为很多四高病、乳腺病、结核病、肿瘤病、肾病等的治疗疗效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如果得到充分发挥利用,它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是无法估量的。红豆杉系列保健酒、茶、饮料等产品,对人体仍可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多功能效应之目的。利用好红豆杉这一国宝将为人们将带来福音。
宁主编:您为红豆杉事业尽心尽力的付出,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吗?
周会长:肯定有。全国很多种植红豆杉的企业、个人纷纷要求加入到中国红豆杉协会的队伍中来,包括一些科研人员,加工厂等。在2016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发展网主办的“2017中国宏观经济高层报告会暨2016中国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大会上,我获得了“2016中国红豆杉行业科技创新人物”荣誉称号;在中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健康中国幸福养老公益活动组委会、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世缘堂(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主办,CCTV移动传媒列车频道《幸福一家》栏目、香港卫视文艺台《看东方》栏目联合录制播出的“2017健康中国新春联欢晚会暨第二届全球互联网+大健康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年度(发布)表彰会”新闻发布会上,我获得“最具影响力科技创新成果奖”荣誉;在《健康中国·公益春晚》上获“健康大使称号”等等。总之,红豆杉这一宝贵资源,它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是无法估量的。充分利用好红豆杉这一国宝,对于人类的康复工程将是医药领域的一场新的革命!
人物简介:周秋连,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在职博士班,时代中国网创始人、《时代名家》杂志任总编,资深传媒人。现为中国红豆杉协会常务会长、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法制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学会和老年医学学会养生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选》编委会编委、《中国非公组织党建年鉴》编委会编委、中国农民艺术家协会荣誉理事、中国艺术家协会南方艺术人才专业委员会指导顾问、中国明星书画院高级顾问等。
农业科学网:始终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编审:周玥
终审:周秋连
法律声明:
本网部分内容均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向读者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经核准后我们会及时做出处理!
(1)凡带“农业科学网”电头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视频,版权均属农业科学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媒体、网站,使用稿件时必须保留原电头“农业科学网”,并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科学,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同时,本网保留修改、更正、删节已供稿件的权利。
(3)本网转载的稿件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转载稿,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据****报道”或“稿件来源:****”,并自负与版权有关的法律责任。
(4)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作者在10天内来电或来函与农业科学网联系。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农业科学网所有!
联系电话:010-57123792 网监:13718281038 邮箱: rdbz@163.com。